杨兴海,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宜东镇富乡村的村民。

1935年6月初的一个晚上,17岁的爷爷杨文福被一阵“咚咚咚”的敲门声吵醒。开门后,几个打着绑腿的年轻人介绍自己是红军,并称之前打坭头镇牺牲了好几个战友,想麻烦找个地方帮忙埋葬战友。“爷爷是石匠,答应了下来。”杨兴海说,爷爷带着红军在当地的坟地找了一处隐蔽的位置,埋葬12位牺牲战士。

“当时怕被敌人发现,碑上没有留名,只刻了数字。”杨兴海说,爷爷找来家里石料,从“一号”刻到“十二号”,将这些碑立在坟头上。那个年代,少有人去上坟山,虽然凭空冒出12座坟,但也没引起村民注意。埋葬完牺牲的战友,一位领头的红军还拿本子记下了每座墓的情况。临走前,他拉着杨文福的手再三感谢,并恳请一定要保密,不对任何人提起这事,“说等日后,会有人寻过来,到时候再带他们来这里。”杨兴海一直记得爷爷、父亲口口相传的这份红军战士留下的叮嘱。

新中国成立后,杨文福一家分到三亩多的土地,为了继续守护好这12座墓,他要了别人嫌弃的这块荒冢地,还特地把墓堆一带空了出来,叮嘱家人墓周围不种作物,不能打扰埋在这里的红军。每年的清明深夜,他还会偷偷去烧上几沓纸钱……

1972年,听说解放军的部队要经过这里,杨文福跑上街去找却没找到;上世纪90年代,听村里人说有外乡人在十二坟地里祭扫,杨家人马上赶过去,却只见香蜡纸钱不见人……

1986年,守墓大半辈子的杨文福去世。离世前,他叮嘱家人把他安葬在距红军墓不远的地方,继续履行这份承诺。前些年,杨兴海的父亲、第二代守墓人杨国友去世后,也安葬在红军墓附近。

结合其他的史料,可以推测这批埋葬在这里的红军战士,很可能有人曾参加过飞夺泸定桥的战斗。”

“他们在异乡待了太久。”杨兴海说,“希望能为他们找到亲人,或者建一座烈士陵园,让更多人知道他们。”

编辑:果君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