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态环境部和中央文明办联合印发《关于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个首份专门针对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的全国性文件,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丰富内容形式、加强队伍建设、完善服务管理和强化保障措施六个方面为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发展工作提供了指引。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文明程度加深,我国志愿服务工作蒸蒸日上,公众参与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意愿和热情越来越高。《志愿服务条例》和《“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的实施,促进了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保护母亲河,争当河小青”等生态环保志愿服务项目持续开展,形成品牌效应,吸引越来越多群体加入,起到良好示范带动作用。

  然而,生态环保志愿服务任重道远。生态环境部相关调查显示,2020年,全国有35%的受访者参与过环保志愿服务活动,绝大多数志愿者参与频率每年仅1至2次,超一半受访者表示,阻碍其参与环保志愿服务的主要原因是“不知道怎样参与”。同时,“缺乏必要的培训保障”“活动组织不够规范”“缺乏有效激励反馈”等组织管理和制度机制问题,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公众进一步参与生态环保志愿服务活动。

  生态环保志愿服务不同于其他志愿服务,有一些显著特点。首先是专业性较强。虽然有热情、有兴趣是参与生态环保志愿服务的重要前提之一,但如果志愿者缺乏专业指导,技能素养不足,就会影响志愿服务质量,有时甚至好心办坏事。如自然保育知识宣讲、环境污染监督、生态环境领域国际交流等,都需要志愿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其次,生态环保志愿服务覆盖面广、形式多样,既涉及生产生活领域,也涉及城市和乡村。服务活动内容包括开展环境教育、植树种草、清理河道垃圾、维护自然保护区环境、解救受困动物等。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和组织者因地制宜,充分调动志愿者积极性、主动性,根据不同服务地区和不同服务内容设计活动方案和措施,让生态环保志愿服务集教育性、功能性和参与性于一体。如果为了志愿服务而志愿服务,搞“一阵风”,或只做一些简单工作,却大张旗鼓拍照“打卡”,就会让志愿服务流于形式、走形走样。

  生态环保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健康发展必须科学规划、久久为功。一方面,发动公众广泛参与,吸纳专业人才,发挥其优势和特长;另一方面,打造一批品牌项目,发挥典型示范带动效应。以《意见》发布为契机,着力提高生态环保志愿服务效能和管理水平,带动越来越多专业人士加入绿色环保志愿服务工作中,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景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