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今年90岁高龄的赵雪芬早早起床,特意穿上了新衣服。傍晚时分,盼望已久的赵雪芬等来了从北京远道而来的“弟弟”黄远辉。两位老人亲切地互相搀扶,聊着往事。

  一颗爱心串起的姐弟情
  早几天,赵雪芬在一些朋友的帮助下,将客厅进行了清理。原先,客厅里堆放着许多个大纸箱,里面是她经营服装店剩下的一些衣物。两年前,她不小心骨折住进了医院,原先在羊毛衫兔毛市场经营的服装店也只能关门。后来,家人将她店里的物品进行整理,装箱拿回了家,赵雪芬那时才真正“退休”。她一直想着将这些衣物送去一个合适的地方,这次正好趁着机会进行了分拣,准备选取质量好的衣服送到慈善总会,让他们送给有需要的人。
  赵雪芬出生在东茗乡一个小山村,家里有兄弟姐妹7人,母亲身体不好,全靠父亲的劳动撑起这个家。碰到年景不好,青黄不接时,全家吃了上顿没下顿。吃尽了“亮眼瞎”苦头的父亲,东借西凑,让大哥在县城一所高小念书。赵雪芬也很渴望上学,经再三请求,父亲终于同意了。在背上书包的那一刻,赵雪芬别提有多高兴。
  1949年下半年,初中尚未毕业的赵雪芬提前参加工作,在儒岙镇一所农村小学当教师,以减轻父母的负担。冬日的小山村,寒风凛冽,学生黄远辉衣衫破旧,冻得直打哆嗦。赵雪芬就把旧衣服送给他穿。虽然不合身,但黄远辉高兴极了,称赵雪芬为“姐姐”。当得知黄远辉家中条件艰苦时,赵雪芬就在自己宿舍搭了张门板床,留宿黄远辉和另一位同样条件不好的学生。碰到他们家中断粮,赵雪芬就主动送上三五斤米,还不时留他们吃饭。
  1952年,黄远辉高小毕业。成绩优异的黄远辉一心想读中学,但家里的经济情况却让他和家人犯难。此时,黄远辉想到了赵雪芬这个“姐姐”,走了半天路赶去东茗找她商量。赵雪芬决心帮他,便陪着他赶了半天路到大市聚知新中学考试,最终被录取。赵雪芬向学校负责人说明情况后,学校免去其全部学杂费,还帮他解决住宿问题,让他安心读书。在赵雪芬的资助下,黄远辉完成高中学业,考入第四军医大学,毕业后一直在部队服役。之后,两人慢慢失去了联系。
  20世纪80年代初,黄远辉经多方打听,终于得知赵雪芬地址,专程去她家拜访。那时,黄远辉在北京解放军总参谋部总医院门诊部任主任。她始终觉得,如果没有赵雪芬的帮助,他不会有后来的好日子。此后,每次回新昌,黄远辉一定会去看望赵雪芬;过年过节,黄远辉都会从北京邮寄一些礼物给赵雪芬,两人亲如姐弟。黄远辉还多次邀请赵雪芬去北京小住一段时间,好带着她到处看看,但都被赵雪芬婉拒了。
  几十年不间断的助学路
  解放初,我国的教育事业迅猛发展,上级要求学龄儿童100%入学。即使是只有几十户的自然村也办起了村校,农民纷纷送子女读书。可是,部分群众生活还是十分艰苦,大多拿不出钱来供孩子上学。
  每学期开学,赵雪芬就挨家挨户家访,苦口婆心地做家长工作,动员学龄儿童入学。每当看到求学心切的孩子躲在父母怀里哭泣,赵雪芬就想起自己小时候,脚下像灌了铅似的沉重,她决定用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们。见有的家庭的确交不起学费和书簿费时,赵雪芬就主动替他们垫付上交。当时,赵雪芬每月工资20多元,到学期结束一算,每学期总要垫付两个月左右的薪水。在她教书的十几年中,几乎年年如此。
  在20世纪50年代,赵雪芬每学期都会给困难学生一定的现金和衣物,帮助他们完成学业,直到他们毕业。让赵雪芬觉得欣慰的是,学生们大都争气,毕业后都有一份不错的工作,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如今,那些在上个世纪50年代接受赵雪芬资助的学生也均已退休了。
  1984年,退休不久的赵雪芬拿到了工商执照,在羊毛衫兔毛市场开了家中老年服装店,成为个体服装经营户。她文明经商,每天起早贪黑,忙得不亦乐乎,生活也逐渐改善,又重新开始资助贫困学生。
  宁夏银川人吴小霞,高中毕业后到新昌补习,准备高考。其母亲找到赵雪芬,托她照顾自己的孩子。赵雪芬协助其办好入学手续,资助了她部分学费。在她复习的一年时间里,赵雪芬供给了她大部分生活费用。复习期满,吴小霞回银川考取了大学。本县原红星乡的陈美英,赵雪芬帮助她进入原新昌技校学习三年。因她家经济困难,赵雪芬资助其部分学费,给她一些零用钱及衣物。1990年,陈美英毕业,赵雪芬又多方联系,帮她找到工作。现在,陈美英自己当起了老板,生活得很好。
  1997年,四川的小学生俞馨蕾随母亲来新昌寻根。因其母亲与赵雪芬老伴同姓,经政府工作人员介绍,俞馨蕾与她妈妈在赵雪芬家留宿半个月。赵雪芬热情相待,俞馨蕾感动地叫赵雪芬为“外婆”。俞馨蕾回四川后,赵雪芬每学期寄给她2000元,作为她的学习费用,直至其医大研究生毕业。也是在同一年,赵雪芬从报纸上看到,新昌城南乡小学生吴玉爱家不幸遭遇火灾。赵雪芬写信询问了小爱的身高、鞋码等尺寸后,就着手给她准备了一些新旧衣服,带上一些现金,给吴玉爱家送去温暖,帮助他们度过严冬。因小爱家离学校有十多里,赵雪芬心疼孩子每日步行上学,便联系好一位客车师傅,拜托他搭载小爱一程,并提前替小爱支付车费。次年正月,又给她送新衣服两套及压岁钱、学费等,一直资助吴玉爱到绍兴读艺校。如今,小爱在北京有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赵雪芬还从当时的《新昌报》上得知一位读大二的医科大学学生将面临失学,她当即与新昌报社联系,表示愿意资助他。在她的资助下,该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成为县人民医院的一名医生。受赵雪芬资助得以成才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有的成了党政干部,有的成了教师、医护人员、文艺工作者等。
  热心肠的她对自己很“抠”
  除了资助学生上学,赵雪芬对社会公益事业也很热心。早些年,她还经常和义工志愿者一起到各乡镇敬老院献爱心,帮助老人们打扫卫生、包饺子,临走时还不忘捐上三五百块钱。她多次向绍兴市慈善总会捐款,而且每年都会向县慈善总会捐款1000元以上,累计有10多万元,向雪灾、水灾、地震等受灾地区累计捐款5万多元,还不包括平时零星捐赠,比如1996年、1997年两年,羊毛衫兔毛市场修路打井,她捐出2500元;镜岭镇台头山孤寡老人杨大伯患胃病,她赶去他家看望,送上600元;一学生患白血病,她捐助200元;一些亲戚朋友因子女上学、家人生病等遭特殊困难,赵雪芬都会慷慨解囊。在2015年第四届“感动新昌”颁奖词中提到,赵雪芬“在助学帮困的路上走了整整69年,累计捐款60多万元”。有人会问,一位普通的老人,钱哪里来?“完全是劳动、节俭所得。”赵雪芬铿锵有力地说。
  20世纪50年代,赵雪芬的工资不高,家庭并不宽裕,要帮助特困生,她不得不勤俭持家。一年四季,赵雪芬穿的都是旧衣服,很少添新衣,内衣都是补了又补。每月只花5元多买米,基本上吃自己种的蔬菜。“只有把个人的开支节约到最低水平,我才有钱帮助别人。”赵雪芬就是靠精打细算把钱省下来,拿去资助别人。
  退休后,有了退休工资,赵雪芬仍然保持勤俭节约的传统不变。虽卖衣服却很少给自己添置新衣,穿着打扮仍是“老土”,家里也基本不买零食吃。当时,她家住在南明新村,步行到兔毛市场要半小时,丈夫、儿子都让她坐三轮车来回,更加方便快捷。但赵雪芬不舍得坐,即使刮风下雨,她都坚持走路,每天早出晚归,把节约下来的钱用在资助贫困学生的爱心事业上。2012年夏天,赵雪芬到县慈善总会办公室捐款。她递给工作人员厚厚一叠人民币,转身离去时,工作人员惊异地发现,她那件很旧的衬衫背上,竟有一个手指大的破洞!
  在赵雪芬家中,客厅墙上挂着一张张奖牌,省、市、县级“优秀共产党员”“五好经营户”“光彩之星”“慈善之星”等荣誉称号,奖杯和荣誉证书装了满满几箱子,2014年,她还荣登“浙江好人榜”。如今,赵雪芬家最值钱的家当就是当时“浙江好人榜”主办方给她装上的电视机。
  赵雪芬的善举,一直得到家庭成员的支持。儿子媳妇也都赞成她做好事,认为“留钱不如留德”。许多接受过她帮助的学生,也都走上了爱心接力的道路,资助有需要的贫困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