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首页

一键登录

首页  |  快讯  |  新闻  |  评论  |  财经  |  军事  |  科技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生活  |  公益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社区

央广网公益频道 > 公益资讯

有个性更有担当--记抗震救灾前线的“90后”群体

2014-08-12 10:12:00  来源:光明日报  说两句  分享到:

  在鲁甸抗震救灾前线,火热的青春汇成一支强大的90后力量,从抢险的战士到救人的志愿者,从自救的村民到为灾区鼓与呼的记者,这样一群年轻人在灾难面前的英勇表现,让人相信他们是有责任、有担当的中国希望。

  “小战士”和“老记者”

  在通往震中龙头山镇的路上有座临时的铁桥,它可是救灾生命线的咽喉。1996年出生的藏族战士土登翁登在桥头站岗。足有1米多高的通信设备没有压弯土登还很稚嫩的身体,他站得笔直,目光机警。刚刚入伍的土登来自四川甘孜,他所在的14集团军救灾部队8月3日深夜就赶到震中,先头部队200多名战士全是90后,第一批救灾物资就是靠他们肩扛手搬运进灾区的。

  1990年出生的薛玉斌已经是名“老记者”了,作为新华社四川分社的摄影记者,他曾参加了芦山地震报道,这一次他用航拍的方式告诉世界鲁甸发生了什么。第一次航拍,潮湿闷热的机舱里,战士们经过几次转运伤员,脸上尽是疲惫。“回程的飞机上,被救的伤员还处在惊恐之中,一位妇女站在我旁边,不停地擦眼泪。整个航程没有人说话。我第一次真正地感到什么是安静。”第二次航拍,为了赶上最早起飞的飞机,他背着大背包,蹚着水,跑步一公里。第三次航拍,除了大地上满目疮痍的景象,令他刻骨铭心的还有伤员们痛苦的表情。“天灾无常,我们要做的也许就是更加珍惜生活,追求幸福。”三次航拍,薛玉斌留下了一组《航拍云南鲁甸地震震中》的稿件,成为新华社最早展现灾区灾情的照片,被媒体广泛采用。

  两位“男神”

  在震中指挥部龙泉中学旁边,一面“成都共青团志愿者”的旗帜分外醒目。来自四川德阳的冷远林今年刚满24岁。名字帅,人更帅,在成都某汽车4S店工作的他请假来到灾区。“汶川地震那年我都报名抗震救灾了,可因为年龄太小,没让我去。这次我们20多人来鲁甸救灾,我成了主力。”

  像小冷这样憋着一股子劲儿要为灾区出力的90后还有很多。1994年出生的廖春平是重庆电子工程学院在读大学生,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看到军人奋不顾身、勇往直前,小廖被深深地感动了。尽管很多人不理解,但他还是当上了一名武警边防战士。鲁甸地震,让这个热血青年走上了“战场”。书生气未脱的他很快成为救援战场上大家心目中的“男神”。在每一场救援战斗中,哪里最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利用自己旅游学专业的优势,迅速帮助战友熟悉山区地形,向一起入伍的战友传授户外生存、搭建帐篷和转运伤员的技巧,手磨破了、腿摔肿了,依然坚守岗位,在紧张的救援战场上总能看到他忙碌穿梭的身影。

  “女汉子”和“理工男”

  在武警救灾部队的营地里,记者认识了一位来自安徽合肥的志愿者小高。她是个标准的“女汉子”。1991年出生的她原先在老家做服装生意。自从去了趟丽江,她彻底改变了。“我突然发觉自己不应该过复制版的人生。”她辞了工作,来到西藏,在拉萨摆地摊为生,晚上经常睡在自己搭的帐篷里。“我来灾区没有跟家里说,是我爸爸在电视里看到了我,他们才知道的。”由于父亲和哥哥都曾当过兵,所以家人非常支持她来救灾。武警战士们告诉记者,小高跑得快、身手敏捷、干活卖力,比很多男战士还厉害。不过,为了保证她的安全,武警首长命令小高留在营地给炊事班的战士帮忙。

  纳勇是90后的回族小伙子,记者是在震中的龙泉清真寺碰见他的。北京理工大学毕业的他,刚刚从北京赶回来。他的家,他的父母和兄弟妹妹都在这里,虽然房屋损坏,万幸亲人无恙。纳勇一家住在专门为穆斯林集中安置的帐篷里。纳勇每天帮父母做饭,然后请受灾的乡亲们一起来吃。他还会提着十几盒装好的饭菜,四处分发给没有吃饭的记者、志愿者。龙头山镇的物资供应有限,周边地区的穆斯林也来支持,文屏清真寺每天买3000多元的牛肉、蔬菜,做成可口的饭菜,开两三个小时的车送进震中,纳勇经常帮他们送餐给需要的人。纳勇在北京的公司给了他一周的假回家看看,他准备多待一阵,帮帮乡亲,也帮帮那些来震中帮助他们的人。

编辑:王天怡作者:

参与讨论

我想说

相关新闻

头条推荐

频道推荐

央广出品

热门图片

央广网官方微信

央广网教育

关闭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