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社区热心手巧老人:电器坏了 “找刘哥啊”

2018-08-28 08:12:00来源:北京晚报

  什刹海柳荫街社区有个热心手巧的老人

  电器坏了 “找刘哥啊”

  “现在这天还有点热,可我家电扇坏了,怎么办?”

  “找刘哥啊,找他准没错。来,我帮您给刘哥送过去。”

  在什刹海柳荫街社区,但凡谁家的家用电器出了毛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刘哥”。

  “刘哥”,全名刘晓东,1.8米的瘦高身材,虽已75岁高龄,但依然身姿挺拔。走进他家,率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堆得满满当当的各式家电和零部件。“这都是缺件的,暂时没法修。修好的,都给街坊们送回去了。”

  世代居住在柳荫街的刘晓东,在社区早已家喻户晓,自打退休那天起,他就以帮助街坊四邻为己任。安全、消防、助老、助残、便民,只要力所能及,就一定要伸出援手。刘晓东既参加居委会治保队,又是便民服务队元老,业余时间,还利用自己擅长的机电知识,为街坊们义务维修电器。用老伴儿的话说,刘晓东退休和没退休一样忙,退休前为国家,退休后为街坊。

  “我们社区有个特点,就是老人多,我还能动,就多帮帮大家,没大家说的那么夸张,都是小事。”在接受北京晚报记者采访时,刘晓东一再表示,“悠着点儿”,少写点个人,多写写柳荫街的便民服务队。

  曾是技术骨干发明能手

  柳荫街不长,一共才500多米,南北走向,北靠后海南沿,南近恭王府。在初秋,三轮车载着中外游客,穿街而过,抬头仰望,透过浓密柳叶,是晴朗的蓝天。刘晓东的老宅,就在柳荫深处一条普通胡同内,房子传到他手里,已经是第六代了。

  从狭窄的入户门进去,是一间不大的阳光房,置物架横七竖八好几个,架上堆着的,是街坊们送过来的家电和零件。其实,这套老宅面积不小,里面还“藏着”个完整的四合院。关于家族的历史,刘晓东没有太多的记忆,他说自己曾经问过父亲,但父亲一直没有详细说过。

  坐拥四合院,却过着平淡的生活,院子一直破败着,没有修,更没有卖。刘晓东说,他不想离开柳荫街,不想离开什刹海。“有再多钱,有什么用?大家都知道你有钱,出门都敬而远之。我打小就是在这条胡同里长大的,出门街坊四邻一句‘您吃了吗’,多亲切,不想变了。”

  打小成长在柳荫街的刘晓东,中学时开始接触机械和电控,后来又先后在北京工业大学和清华大学深造,成了机电方面的专业人才,“户口本上写的是大学本科学历”。

  刘晓东的职业生涯,曾做到过国企总工程师的高度,参与过国家级的重大项目科研。但他本人却不像个学究,一直过着接地气的生活。

  上世纪70年代,为了解决妻子上下班的问题,他利用废旧汽车零部件,组装出来一台电动三轮车。“车把手上装两个后视镜,车后座配上个旧沙发,动力是汽车的旧电瓶,改成串联,再把启动电机改造一下,就变成无级变速了。”妻子上班在当时属于偏远地区的宋家庄,刘晓东开着电动三轮车走到永定门,被交警拦下了。“交警没见过,当时哪有电动车啊,来来回回端详了半天。”这辆车,后来陆续“服役”了十几年,“我家使完,后来又给亲戚家使,皮实耐用”。

  从抓小偷到修电器的退休生活

  2000年,刘晓东退休。退休后,有几个朋友邀请他去担任公司的技术要职,并许诺以高薪。他拒绝了,除了不想离开柳荫街,还因为答应了社区的邀请。

  “我在厂里的时候,就负责过业余消防队的工作。等退休了,居委会找到我,说继续发挥发挥余热吧。我这个人,好激动,一听老街坊有需求,就拍板答应了。”

  很快,他成为柳荫街社区的治保主任。对于参与过国家级大型项目研发的刘晓东来说,街道上再小的事情,对他来说都是大事儿。尽心尽力是他对自己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还想尽力发挥技术特长。

  有段时间,社区的自行车经常丢失。刘晓东就改装了一台微型“监控”,“安上电池,自己供电的,也就手机的三分之一这么大”,放在自行车集中的地方。他和管片民警、社区干部一起,坐在屋里,24小时监视,终于在小偷再次犯案时,抓了个现行。

  “抓贼”这种经历并不常见,刘晓东日常主要的工作,是负责消防安全、预防煤气中毒等等。“那时候,就开始出现一些电器问题,为了防止电器故障着火,就陆续开始修了。”

  2007年,柳荫街社区的供暖方式,开始有步骤地由煤改电。老旧的线路对接新装的电暖器,难免出现故障,刘晓东的“工作量”,也是从那个十一年前的冬天开始猛增。

  电暖器上的控制开关有时会出现短路,既影响采暖又威胁安全。刘晓东在挨家挨户的巡视中,发现了多种导致短路的原因,“有的是电池老化漏液了,有的是墙壁漏水”,维修或者更换电暖器开关,成了他又一项新工作。

  一个开关,找厂家来换,连材料费带上门费,得300多块钱。“我们有些老街坊,除去杂七杂八开销,手里每月剩的零花钱,就几百块钱。换一个开关,对他们来说,开销太大了。”于是,刘晓东自己掏钱去买新开关,“一个才六十块钱”,他义务劳动,上门费也省了。

  时间一长,刘晓东贴钱给街坊换开关的事让社区知道了。社区出面申请经费,采购了一批开关。社区书记范丽丽每次见到刘晓东都要反复强调:“刘哥,别再拿自己的钱去买开关了啊。”

  刘晓东口头答应,可实际工作中,依然只记得去社区拿开关的时候掏钱,时不时“忘了”收街坊们钱。“有时候是太忙了,有时候真不好意思收,有些街坊手头真不宽裕。”

  从一个人到便民服务队

  从退休到现在,18年,刘晓东没有停止过忙碌。他换下来的电暖器控制开关,已经装满了近十个纸箱,上面清清楚楚写着各种故障原因。他的工作日记,写满了好几本,密密麻麻记录着每次维修的细节。在日记本里,记者还发现了《北京晚报》的剪报。“晚报有安全方面的报道,我就剪下来,走街串巷,给街坊们宣传。”

  已经年逾古稀的刘晓东,依然24小时待命,谁家出现与机电相关的紧急情况,无论酷暑寒冬、白昼黑夜,他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找刘哥啊”,已经成了柳荫街居民的口头禅。他说:“有些老人,是我妈那辈的人了,能不去吗,多晚都得去,穿上衣服就走。”

  刘晓东多年来坚持热心帮忙、爱心贴补,感动了很多人,老伴儿徐大妈就是最先被感召的。现在,徐大妈每月拿出退休金的一部分,存在刘晓东那里,当“爱心基金”,哪个街坊需要帮助,“爱心基金”就启动。

  街坊们也没闲着,谁家有用不上的旧电器,就给刘晓东拿过来。“刘哥,您看看有没有能使的零件,拆了,说不定哪天能用上。”时间一长,刘晓东家里的零部件越来越多,他没嫌烦,反倒挺开心,“现在城里头找零配件不好找了。”

  另有一些有一技之长的街坊,在刘晓东和社区的组织下,成立了柳荫街的便民服务队。现在每月29日,便民服务队就义务为街坊服务,维修、理发、裁缝……各显其能。

  “我现在真不是一个人,帮手越来越多了,多写写他们。像社区的范书记(范丽丽)、小于子(于燕滨),还有其他老哥们儿、老姐们儿。咱这儿老年人多,就得大家帮助大家。”

  结束采访时,刘晓东站起身,坚持把北京晚报记者送出门,并且一再叮嘱,多写写社区和便民服务队这个集体。75岁的刘晓东,眼不花、手不抖、腿脚灵活,他说自己闲不住,街坊们的需要,让自己像年轻时一样,干劲十足。本报记者 孙毅

编辑: 晓凡

社区热心手巧老人:电器坏了 “找刘哥啊”

社区热心手巧老人:电器坏了 “找刘哥啊”,”  世代居住在柳荫街的刘晓东,在社区早已家喻户晓,自打退休那天起,他就以帮助街坊四邻为己任。”  结束采访时,刘晓东站起身,坚持把北京晚报记者送出门,并且一再叮嘱,多写写社区和便民服务队这个集体。

关闭